“不是出海,是新全球化”:这里有近20家企业的思考和实践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精彩回顾 / REVIEW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联系我们期待与对全球化感兴趣的创业者、研究者,以及行业专家持续交流,欢迎添加峰小瑞微信号 (id:freesfund)与我们联系。
李丰: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产能输出,即中国产,卖全球;第二类是商业模式的输出;第三类是global sourcing, global merchandizing,也就是在全球找供应链,然后服务全球。
中国正在推动搭建新的全球化,包括“一带一路”的建设,加入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RCEP,以及仍在推动加入CPTPP。深圳是中国进出口做得最好的城市,今年前4个月,深圳累计进出口1.41万亿元,同比增长接近32%。对于每个创业公司而言,至少你可以肯定,我们所在的国家和我们此刻所在的城市,都在帮你撑着“全球化”的天花板。
中国会出现更多全球品牌。
纪纲:新全球化意味着,中国是一个生意的起点,未来中国只是生意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怎么变成一个全球企业,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的。
在不同的国家,全球化的路径不太一样。即使东南亚这种看起来有共同性的地区,实际上不同国家的政治、宗教、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要用“一招鲜”来做全球化,不一定会成功。真正的全球化是完全本地化,你必须扎根当地,不光是在当地雇佣,还要使服务和产品的调性与功能契合当地的需求。
中国生活在一个1.5倍速到2倍速的世界,东南亚或者南美的一些国家可能生活在0.5到0.75倍速的世界。相比之下,中国在产能上效率更高,但这个效率能不能从短暂的产品优势转化成长期的胜势,可能要从正反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中国的产业链优势会持续很长时间,这对全球来说是有很多好处的。就像今天的机器人产业,也许大脑会在美国,但本体一定在中国。
另一方面,已经有一些国外的大企业将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和在全球的业务分开。把中国看作一个独立的市场,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下一个“科技树”时期,我们如何获取相应的知识,如何进一步发展。
周峻漫:我们是一家游戏内容研发公司,允许用户在产品里扮演多个虚拟角色,体验角色扮演互动内容,用户也可以通过AIGC编辑器实现新想法,沉淀人机共生的社交关系。
经过多年深耕,我们也打磨出一套硬科技消费新品类打开海外市场的方法论。首先,充分了解海外文化差异,去做好用户洞察和本土化适配;然后,产品要有足够的创新力,通过技术的投入和创新,实现体验的提升或着成本的大幅降低,来保证产品优势;最后,也要找到适合自己类目的低成本营销方式来更好的适应当地市场。
王维:我们是一家做AI芯片的ToB公司。虽然说半导体的供应链是全球化的,但是面对东西方地缘政治的挑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出海在供应链侧找到另外一个安全的生存空间。
刘秋阳:一开始我们觉得“AI+心理咨询服务”是一个小众的、相对垂类的行业,可能在美国、欧洲使用率会更高。实际上,国内的业务比我们的预期要好一些。当然,我们今年也开始尝试做欧美市场。
邓志伟:我去年花了小半年的时间在海外。起初我没什么信心。但在外面跑下来,我的感受是,美睫这种工具类产品的出海,完全可以更大胆一些。目前海外市场贡献的GMV占了我们的大头。
在中国,睫毛行业的产品跟服务的价格差大约是七八十倍;在东南亚,这个价差可以达到一百倍。在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用户可以接受的单次服务的价格不比中国低,尽管他们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1/3。此外,在国外,视频投放的ROI很高,在国内很多品牌投抖音ROI低于1,在TikTok做不到三倍几乎不太可能。
吴春松:拥抱出海和全球化,拥抱内容电商,这个方向是不会错的。我们做的是TikTok赛道的数据分析工具,以及AI视频直播相关工具,我们是“卖铲子”给出海品牌和商家。
AI给内容电商行业带来的变化更多的是建设性的,我们利用GPT这样的大模型做内容理解、视频生成、多语言翻译等。我们是AI+SaaS,离开大模型,我们的SaaS是没法运行的。
张巍:现在AI正在由专业AI转向通用AI,机器人也处在由专用机器人向通用机器人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赛道,对于智能机器人这样需要快速硬件迭代的领域,中国一定是“按不住”的。
关于智能机器人什么时候能商业化落地,我是谨慎乐观的态度,我觉得会很快,至于在哪个场景取决于商业策略。作为通用机器人公司,现阶段我们能专注的就是提升智能机器人在多元场景下的泛化性操作能力,更好地去迎接商业化应用的临界点。
智能机器人赛道还没达到"卷"的状态。我们的痛苦来源于大家对智能机器人的认知和真实之间的差距。自我成长的过程也很痛苦,不过这种痛苦不是来自于大环境,自我技术革命才是我们发展最大的痛点。
李杰:对线下的本地生活服务商家而言,平台掌握着流量,流量在平台上是作为商品出售的。因此,平台能做的其实是流量赋能,而非真正的营销能力的赋能。
随着AI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希望创造一种新的产品与商业模式,真正让中小商家拥有智能化的、不亚于顶尖互联网平台的数字化营销能力。时来做的事情,是把大数据与AI相结合,帮助商家建立并自主运营好自己的门店私域流量,从而取得高效的业绩增长。
赵松耿:对彩瞳这个赛道来说,我们之所以关注海外市场,是因为用户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很大,相对而言竞争没那么大。不过,现在很多中国玩家开始往国外卷,看起来似乎大家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卷,且卷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五年后看东南亚,市场大概会是中国的一半。
从彩瞳行业看,2024年尽管宏观环境波动,但我们这个赛道仍然是逆势增长。且从用户消费行为看,用户会认为彩瞳是一种满足其颜值需求和情绪价值的必需品,因此也依然愿意花钱,就像我提出的“彩瞳相当于眼睛上的口红”那样,它的消费也呈现出所谓的“口红经济”效应。
周齐:我们刚开始创业,是用医疗的方式来做美容仪。美容是一个信用的生意:你需要怎么给用户一个更好的、更美的结果?这是一个长线条的事情,需要一个更专业化的方案。出海也是我们在考虑的方向,我看到的一些数据显示,美容仪在国内和国外市场的营收比例大概是6:4。
潘鑫磊:我们做的是面向音视频创作者的个人云存储解决方案。去年我们的产品在Kickstarter上众筹,获得的冷启动金额是120万美金。
海外众筹目前依然是最轻量、有效的软硬件产品PMF的切入点。众筹能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获得早期用户的反馈,以此迭代产品,使其更适合推向市场;二是能有效的解决启动资金问题。
杨蜀:我们在海外调研fintech 和财税法领域的AI大模型。考察国际市场,可以看两点:市场空间和市场价值。东南亚市场的市场空间和市场价值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我担心的事情是,中国公司更多地去到国外拓展,如果不做差异化和创新,还是同质化地打价格战,可能会把外国公司都卷走了。如果外国公司退出,那么海外市场和中国市场也就没什么差别了,最终还是中国公司在PK。这一点可能是大家要关注的。
芦胜波:智能宠物产品的主要市场需求在海外,尤其是北美和受北美影响比较深的一些国家。
就像今天的主题讲的“不是出海,是新全球化”,关于全球化,我有两点感受:一是,想做全球化的生意,要更加理解别人桌面上的或者桌面以下的法律法规、民族规则,以及一些潜规则。二是,在今天这种充满不确定的环境下,做全球化不能输掉中国的主战场。